“心即是理!”
山川萬物的道理,溪水流淌的道理,以柔克剛的道理,乃至整個天地的“道”,不必向外去求!
它們的一切,都映照在、存在于我這顆心中!我心光明,則萬物皆明!我心不動,則萬物皆靜!
“心外無物,心外無理!”
這才是真正的答案!不是去成為身外之物,而是要明悟本心!本心之外,再無一物可求,再無一理可尋!所謂的“天人合一”,不是“我”去合“天”,而是明悟我心本就與“天理”同在!
昨日的修行,不是為了忘我,而是為了掃除遮蔽本心的塵埃!劈柴、擔水,是為了讓這顆心在行動中保持純粹與覺知!這便是“知行合一”!
“轟——!”
這一刻,王歌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。
或者說,世界沒變,是他變了。
王歌眼中的世界,不再是客觀存在的外部景象,而是自身內(nèi)心的延伸與映照。
手中的木劍,也不再是一把劍。它是自己此刻“心”的延伸。
王歌沒有使用任何天宗的招式。
他只是平平常常地,向前揮出了一劍。
這一劍,沒有風聲,沒有劍氣。它只是那么簡單,那么純粹。
然而,當它揮出時,晨風仿佛為它讓路,陽光仿佛為它聚焦,林間的鳥鳴仿佛為它伴奏。
這一劍,與周圍的一切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、絕對的和諧。它不是在“劈開”空氣,而是在“梳理”世界。
觀妙臺上,曉夢正欲轉(zhuǎn)身,準備開始今日的打坐。
然而,就在某人揮劍的那一剎那,她猛地回過頭,眼中第一次露出了無法掩飾的驚駭之色!
曉夢沒有“看”到那一劍,而是“感受”到了!
那不是一股力量,也不是一種技巧。
那是一種“理”!
一種圓融自洽、無懈可擊的“天理”,以一個十二歲少年的身體和一把木劍為載體,在這天地間,做出了它的宣告!
這……這不是天宗的道!天宗的道,是“忘我”,是“順應”,是“以柔克剛”。
而對方這一劍中蘊含的,是一種無與倫比的“自信”!一種“天地萬物皆備于我”的強大!
它不順應外物,因為它本身就是“理”的源頭!
曉夢的道袍在山風中獵獵作響,心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驚濤駭浪。
“他……他走上了一條……全新的路……”
王歌那一劍揮出,便靜立不動。
整個世界在他眼中,都化作了內(nèi)心的倒影,清晰、和諧、圓融自洽。
一陣微風拂過,卻帶來了一股極致的清寒。
王歌甚至沒有察覺到她是如何移動的,只是一瞬間,那道青色的身影已經(jīng)站在了你的面前,距離他不過三尺。
師尊,曉夢,正靜靜地看著他。
她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清冷,也沒有方才的驚駭,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、極度復雜的平靜。
那對眼眸深處,仿佛有日月在升落,有大道在碰撞。
她手中的“秋驪”不知何時已經(jīng)出鞘,劍身如一泓秋水,不染塵埃,散發(fā)著令人心魂凍結(jié)的寒意。
“你剛才那一劍,叫什么名字?”
曉夢的聲音很輕,卻仿佛直接在他的心湖中響起,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。
王歌抬起頭,迎上對方的目光。
在這一刻,他沒有絲毫的畏懼。
他看著師尊,也看著對方手中的秋驪,就像看著山間的另一塊石頭,另一道溪流。他恭敬地躬身,但語氣卻無比堅定。
“回師尊的話,它沒有名字?!?/p>
“弟子的心動了,所以劍動了。那一劍,是弟子的心,也是這天地的理。”
曉夢的眼神微微一凝。秋驪劍的劍尖,輕微地顫動了一下,周圍的空氣仿佛都被這股無形的劍意撕裂。
“心即是理……好一個‘心即是理’。”
“言語終是虛妄。既然你的心就是天理,那便用你的‘理’,來接我這天宗的‘道’?!?/p>
話音未落,她已經(jīng)出劍!
這一劍,沒有驚天動地的氣勢,甚至沒有一絲聲音。
秋驪劍仿佛消失了,融入了風中,融入了光中,融入了天地萬物之中。
它無處不在,又無跡可尋。這是天宗至高的劍意——“和光同塵”,是“道”的體現(xiàn)。
它不與你為敵,它只是存在,而它的存在,本身就是對一切“我執(zhí)”的抹殺。
面對這無法抵擋、無法閃避的一劍,
王歌卻做出了一個讓曉夢都感到不可思議的動作。
他沒有防守,沒有閃避,甚至沒有去看那把劍。
而只是,將手中的木劍,同樣輕輕地、緩慢地,向前遞出。
王歌眼神清澈而明亮,內(nèi)心一片空明。
在他的世界里,沒有對方的劍,沒有對方的道。只有自己那顆朗照萬物的本心。
他的木劍,就是本心的延伸。
“?!?/p>
沒有金屬交擊的巨響,只有一聲仿佛玉磬相碰的輕鳴。
秋驪的劍尖,精準地點在了那把粗糙木劍的劍尖上。
時間,在這一刻仿佛靜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