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1 清晨:寒意與責任
清晨五點半,天色藍得發(fā)暗。李婧在鬧鐘響起前已睜開雙眼。她試圖在床上再躺一會,實際并無半分倦意。昨夜的夢太沉重:她夢見社區(qū)老人名冊的名字一個接一個消失,走廊里空無一人,自己在奔跑卻始終追不上誰的背影。手機屏幕在黑夜中亮起,今天的社區(qū)提醒無比密集:
- 老人健康檢查
- 獨居家庭安全巡訪
- 日托中心新志愿者崗前培訓
- 志愿者流失報告答復(fù)
李婧洗漱時,母親已經(jīng)起床,蹣跚著為她煮早餐。父親坐在一旁安靜地削蘋果,家里只有鍋里的粥偶爾噗噗聲打破寂靜。
“婧啊,別太拼,每天都這么早?!蹦赣H勸她。
“總要有人起得比太陽早。”李婧微笑回答。
2.2 日常晨會:疲憊與堅守
快七點,李婧踏進社工站,值班小趙已經(jīng)守門,臉色憔悴下掛著死撐的微笑。會議室里,資深社工們神情各異,有的低頭喝水,有的翻閱昨日的健康監(jiān)控報告單。墻上的白板寫著幾個紅字:“重點關(guān)注對象——獨居、失獨、高齡?!?/p>
李婧與小趙低聲交流:
“志愿者昨天又少了三個?!毙≮w嘆息。
“這些年走掉的比新來的多,我們也老了?!?/p>
會議開始,主任匯報:新一批健康數(shù)據(jù)分析顯示,80歲以上高齡獨居老人突發(fā)疾病風險提升20%。又一批志愿者轉(zhuǎn)崗到更高薪的企業(yè)服務(wù),社工人手告急。所有人都疲憊,卻沒有人愿意第一個離開。“還沒輪到最后一班哨,不敢倒下?!毙聛淼膶嵙暽虏壑型赋鰺o奈。
2.3 訪戶途中:冰雪與溫情
出門時風大,溫度比昨天更低。李婧裹上厚圍巾,提著藥箱與小趙出發(fā)。第一戶是西區(qū)301,一個剛剛失去老伴的獨居爺爺。門吱呀打開,一股冷風撲面。屋內(nèi)整潔,墻角卻積著一堆未洗的衣物。老人坐在昏暗的燈下,目光呆滯,窗外風吹得發(fā)出嗚咽。
小趙主動遞上牛奶,李婧幫老人測量血壓,見書桌前擺著一本攤開的詩集。“讀書能陪人???”李婧問。
“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,可書沒溫度。家里還是太安靜,一靜就是一整天……”老人語調(diào)飄忽,手指捏緊了詩集。
為了讓老人振作,李婧建議:“下午讓小區(qū)孩子來陪您念詩,好嗎?”老人勉強笑笑:“只要不怕和我這樣老態(tài)龍鐘的人嘮嗑。”
離開時,老人遠遠望著她們的背影,樓道燈下那身影又長又孤單。李婧心中暗記:今日回訪,拉小區(qū)少年群里的志愿者來做伴。
2.4 社區(qū)的斷層
走訪中,李婧連續(xù)上門十多戶,多數(shù)老人對于社工的出現(xiàn)不再像當年那么新鮮和親熱,而是帶著一絲“理所當然”的依賴,也帶著一抹時代的無力。
“我的女兒每次視頻都說工作忙,已經(jīng)兩年沒回了?!?/p>
“孫子出國留學,一去就是五年。等我們老了,還能不能見著,誰說得準呢。”
走廊上貼著“鄰里守望,互助養(yǎng)老”的海報在風里獵獵作響。李婧路過院內(nèi),看到幾個小學生在捉迷藏,身旁則是一排排獨坐的老人,有的拿著助聽器看遠方,有的干脆閉眼曬太陽。
社工站樓下,招募志愿者的告示被撕得殘破,新的名字還沒貼滿,老的名字已經(jīng)被畫了叉。
這種緩慢凋零的“新常態(tài)”,就像是冬天長久不化的冰層,隔著一層又一層,把代際之間所有溫情都凍住了。
2.5 日托中心的中午時分
中午,日托中心的飯廳飄著米飯香味。老人們坐在餐桌前,往往三三兩兩互相“糾錯”藥物劑量、八卦誰最近孫子結(jié)婚?!澳銈兩绻Q人也太快了,我剛記住名字,下周又換人了?!崩铈盒χ貞?yīng):“我會讓新來的志愿者多抽時間陪你們。"
一位老人失神坐著,李婧走過去:“王叔,您怎么啦?”
“沒啥,就是這幾天腿疼,不敢和家里說。”他說著,望向窗外的老槐樹,“以前弄堂里都是小孩跑,現(xiàn)在小孩一放學就關(guān)家里打游戲,和我這老頭子打聲招呼都沒幾個?!?/p>
陪老人們吃飯時,志愿者輪流挨桌打趣,有學生給大家表演魔術(shù),氣氛慢慢變得活絡(luò)。吃完飯,卻見有幾個人獨自一人端著餐盤默默離席。
2.6 勞動力枯竭的隱憂
下午例會,李婧收到一份社區(qū)勞動力統(tǒng)計表。青壯年人口不足20%,高齡人口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;新志愿者一年流失率近70%。年輕人都向大城市、國外遷徙,留下來的多是不愿離開父母的獨生子女或本地務(wù)工者。
主任面色陰沉:“政府批準我們增聘AI社工助手,可大家都知道有人值守和冷冰冰算法的區(qū)別?!?/p>
李婧主動請纓輪值夜班,“我自己帶隊,老志愿者優(yōu)先休息?!?/p>
身為社工組長,她能感受到團隊中越來越多成員的疲態(tài)和隱隱的瀕臨崩潰。近兩年,同事之間不談夢想,不談成長,只談堆不完的工作和冷卻的熱情。工作動態(tài):某某崗位空缺、緊急補位、某某同事離職、名單“×”一個接一個。
2.7 對家人的愧疚與焦慮
晚上八點,李婧回到家。母親坐在沙發(fā)上熨衣服,不愿早睡。父親問她:“今兒累嗎?”
李婧點頭,沒有多說。飯桌上三個人,氣氛反倒不像外人家那么冷清。母親偶爾嘮叨:“你該考慮成個家,我們也害怕哪天再老點你也沒人守著。”李婧沉默很久,“爸媽,我知道你們希望我好,但這份工作我離不開,外面老人太需要被照看。我也怕我們自己哪天老得沒人問。”
一起吃完飯,母女相互洗碗,客廳里只剩下新聞頻道的談話聲和夜色里的雨聲。
2.8 獨自承擔的夜晚
夜里十一點,微信群突然彈出一條緊急消息:“西區(qū)509獨居老人急病,無人陪護?!?/p>
李婧披上外套,帶著藥品盒沖進風雪。到了老人家,老奶奶憔悴地躺在沙發(fā)上,呼吸急促。她立刻聯(lián)系急救,陪老人等待救護車到達。窗外雨雪敲打玻璃,昏暗的燈光下,兩個人相對無言。
“李婧,我這一輩子只養(yǎng)了一個孩子,他在國外給我買了個機器人喂藥,可他再聰明也哄不來我難過。”
李婧牽著老人的手,心里只覺越來越冷:“阿姨,只要我還在這里,有事隨時叫我?!?/p>
夜風更緊?;爻搪飞希铈翰阶雍苈?,她明白世上沒有“理所當然”的陪伴。心里那種“所有人都靠著你,唯獨你卻無人可依”的恐懼,壓得她透不過氣。
2.9 年輕人的出走與斷層
第二天清晨,小區(qū)群里炸開了鍋:又有兩個新志愿者因壓力過大離崗,請假消息一條連一條。小趙感慨:“我們就剩下幾個‘老人帶老人’的老隊員,年輕人都快沒了。”
社工們輪流勸導新志愿者,“做社區(qū)不簡單,你們可以少點功利,多點耐心……”其實每個人的內(nèi)心都在焦慮這個城市的“斷層”終于要無可挽回地降臨。
2.10 新的嘗試與嶄新鏈接
下午,林然帶著剛招募的一組大學生志愿者試點“鄰里時間”,組織老人和青年結(jié)對子——一對一幫老人購物、聊天、學習新技術(shù)。會場氣氛微妙,有老人害羞也有年輕人僵硬地“被安排聊天”,但長談后,一位老人拉著志愿者手,“你別嫌我啰嗦啊,沒人聽我說話好多年,這會倒能說一晚上?!?/p>
林然私底下告訴李婧:“咱們能不能把這個活動擴大?把陪伴當成任務(wù)常態(tài),別只靠老人自救?!?/p>
“試著做吧。只要有一次真心陪伴,就算斷層慢一點,也是件好事?!崩铈赫f。
2.11 代際裂變底下的依賴
夜晚,社工站加班,李婧與小趙一邊登記信息,一邊交流當天工作遇到的種種無力。小趙委屈:“我都一年沒見我媽了,每次通話都被工作打斷;最后一件她郵來的羽絨服,還是她偷偷記下我的號?!?/p>
“我們都有自己的不容易,可這社會沒給我們喘息機會。老人、社工、家庭、政策……誰都不容易。唯一不變的是人和人之間還有一絲溫情?!?/p>
外頭又開始下起細雪,夜深人靜時,李婧坐在站里的沙發(fā)上,端著一杯冷掉的茶,默默地在日記本上寫下:“如果這個城市終將變成灰白,我能點燃的一點溫度也許會照亮別人,也溫暖自己?!?/p>
2.12 塵埃落定與新的出發(fā)
凌晨,城市快要蘇醒。李婧整理完手頭的志愿者記錄,望著窗外逐漸泛白的天色。她突然明白:自己其實早已成為無數(shù)陌生老人的家人一樣的存在。這一份守望,看似微小,其實連結(jié)起整個時代斷層之下的柔軟與堅韌。
她走回空蕩的家,母親已為她留下一句簡單的紙條:“別太累,家里總有人等你?!?/p>
她小心疊起紙條,心中安然。天已亮,她準備迎接新一天的挑戰(zhà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