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歷七年正月十五,江陵的上元節(jié)飄著細(xì)雨。徐光啟的船剛泊在碼頭,就見王承祖帶著幾十個軍戶候在岸邊,每人手里提著盞紙燈籠,紅的、綠的、方的、圓的,在雨霧里晃成一片暖光。
"先生!您可回來了!"王承祖嗓門洪亮,震得雨珠從燈籠上往下掉,他身后的軍戶們紛紛涌上來,有的遞蓑衣,有的捧熱茶,還有個梳雙丫髻的小姑娘,把盞兔子燈塞到徐光啟手里:"先生,這是俺娘做的,說給您照路。"
徐光啟接過燈籠,竹骨上糊的棉紙還帶著新漿的韌勁,心里暖烘烘的。他剛要說話,卻見錢六從人群里擠出來,臉色發(fā)白:"先生,您快回布政司看看吧,李參議...李參議他病得厲害!"
徐光啟心里一沉,跟著錢六往布政司趕。雨絲打在臉上冰涼,他想起離京前沈鯉的話:"先生說江陵的冬天比京城冷,讓您多帶件棉袍。"那時只當(dāng)是尋常叮囑,此刻才知老參議怕是早就積勞成疾。
布政司的臥房里,李贄躺在榻上,蓋著厚厚的棉被,臉頰燒得通紅。見徐光啟進(jìn)來,他掙扎著想坐起,卻被按住。"回來就好..."老參議的聲音沙啞,指了指床頭的卷宗,"這是...這是冬糧的賬冊,你看看..."
徐光啟翻開賬冊,只見上面密密麻麻記著"軍屯缺糧三十石""西鄉(xiāng)災(zāi)民需救濟(jì)糧五十石",最末頁寫著行小字:"李三才舊部在荊門囤積糧食,市價漲三成"。他心里咯噔一下——這分明是有人故意刁難,想趁著年關(guān)囤積居奇。
"參議放心,學(xué)生這就去辦。"徐光啟合上賬冊,掖了掖李贄的被角,"您先養(yǎng)病,別的事不用操心。"
走出臥房,趙勇正候在廊下,手里捧著個瓦罐:"先生,這是軍戶們熬的姜湯,您暖暖身子。"他壓低聲音,"那批囤積糧食的,是荊門衛(wèi)的千戶張彪,據(jù)說跟李三才沾親,年前就把通往江陵的糧道堵了,說要'按市價收糧'。"
"市價?"徐光啟冷笑,"他是想趁火打劫。"江陵去年雖豐收,但冬春之交本就青黃不接,再加上市面流通的銀子被礦稅榨走不少,百姓哪買得起高價糧?
他當(dāng)即讓人備馬,帶著趙勇和二十個軍戶往荊門去。官道兩旁的田埂還凍著冰,偶爾能看見災(zāi)民蜷縮在破廟里,裹著草席瑟瑟發(fā)抖。徐光啟心里像壓著塊石頭,催馬跑得更快。
荊門衛(wèi)的糧倉在城郊的山坳里,遠(yuǎn)遠(yuǎn)就看見幾十輛糧車堵在門口,幾個兵丁拿著鞭子驅(qū)趕購糧的百姓。"都給老子滾開!"一個滿臉橫肉的漢子站在糧倉前,正是張彪,"十文錢一斤,少一個子兒都別想拿糧!"
"張千戶好大的口氣。"徐光啟勒住馬,亮出"巡視湖廣"的令牌,"朝廷規(guī)定冬糧平價供應(yīng),你竟敢哄抬物價?"
張彪斜睨著令牌,嗤笑一聲:"什么巡視令牌?在荊門衛(wèi),老子的話就是規(guī)矩!"他指了指糧車,"這些糧是老子花錢收的,想賣多少賣多少,你管得著?"
"朝廷的糧倉,你敢說是私人的?"徐光啟翻身下馬,走到糧車前,扯開麻袋——里面裝的竟是軍屯的糙米,袋角還印著"江陵衛(wèi)所"的戳記。"這是去年從江陵軍屯調(diào)走的糧,怎么成了你的私產(chǎn)?"
張彪臉色驟變,卻強(qiáng)撐著:"是...是李總督調(diào)給荊門的,有文書!"
"拿出來看看。"
張彪支支吾吾地掏不出文書,身后的兵丁卻慌了神。一個小兵突然喊道:"是他逼著我們搶的!上個月在漢江渡口,搶了江陵運糧的船!"
這話一出,購糧的百姓頓時炸了鍋。"怪不得俺們買不到糧!""這狗官該殺!"人群涌上來,竟要動手毆打張彪。
"都住手!"徐光啟喝住眾人,對趙勇道,"把張彪綁了,糧車全部押回江陵,按平價賣給百姓。"
軍戶們應(yīng)聲上前,張彪還想反抗,被王承祖(他不知何時帶著人趕來了)一拳打在臉上,頓時暈了過去。"先生,這糧倉里還有不少糧,都是從周邊搶來的!"王承祖提著張彪的衣領(lǐng),像拎著只雞。
徐光啟走進(jìn)糧倉,只見囤滿了稻谷、小米、豆子,墻角還堆著幾袋鹽巴——又是私販的官鹽。他讓人清點數(shù)目,竟有三百多石,足夠救濟(jì)全城災(zāi)民。"把這些糧分下去,優(yōu)先給軍戶和災(zāi)民,記賬入庫,回頭從荊門衛(wèi)的軍餉里扣。"
往回走的路上,糧車隊伍拉得老長,百姓們跟在后面,舉著燈籠唱著歌謠,把冰冷的官道照得一片通紅。徐光啟騎著馬走在隊首,聽見有婦人教孩子唱:"徐先生,送糧來,家家有米下鍋臺..."
回到江陵時,天已經(jīng)亮了。徐光啟先去看李贄,老參議的燒退了些,正靠在榻上看賬冊。"都辦妥了?"
"辦妥了。"徐光啟把分糧的記錄遞過去,"張彪被押回衛(wèi)所看管,等您病好再審。"
李贄笑了笑,指了指窗外:"你聽..."
窗外傳來鞭炮聲,夾雜著孩子們的歡鬧。原來百姓們自發(fā)在布政司門前掛起了燈籠,紅綢子上寫著"為民請命"四個大字,在雨霧里格外醒目。
"這比什么賞賜都金貴。"李贄的眼里閃著光,"老夫沒看錯你。"
徐光啟望著那片紅光,突然明白張居正說的"懂百姓要什么"是什么意思。百姓要的從不是空洞的新政口號,而是寒冬里的一碗熱粥,饑荒時的一捧糧食,是有人肯為他們擋住張彪這樣的惡狼,護(hù)住那點過日子的盼頭。
他走到案前,提筆寫了封奏疏,請求朝廷嚴(yán)查各地囤積糧食的軍官,再撥一批救濟(jì)糧到湖廣。寫罷,他想起李贄床頭的賬冊,又添了筆:"請罷荊門衛(wèi)千戶張彪,以儆效尤。"
雨停時,陽光透過云層照在江陵城頭,積雪開始融化,順著瓦當(dāng)?shù)蜗聛?,像在?shù)著春天的日子。徐光啟站在廊下,看著軍戶們扛著糧食往災(zāi)民點去,腳步踩在融雪的石板上,發(fā)出咯吱咯吱的聲響,竟比任何樂章都動聽。
他知道,只要這腳步聲不停,只要還有人肯為百姓多送一袋糧,江陵的春天就一定會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