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鐵駛離安河時,林硯靠著車窗看著窗外倒退的風(fēng)景。老城區(qū)的紅磚墻、爬滿藤蔓的電線桿、槐樹下下棋的老人……那些承載著故事的舊景漸漸消失在視野里,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田野和疾馳而過的城鎮(zhèn)。
她把藍(lán)布包放在腿上,指尖反復(fù)摩挲著包上磨白的布紋。包里的信紙被她按日期重新整理過,安的字跡從最初的工整娟秀,到后來帶著南方潮濕氣息的潦草,字里行間的思念像藤蔓一樣纏繞生長。最末那封寫于1983年5月的信,邊角有淡淡的水漬,像是被淚水打濕過,林硯輕輕觸碰那片模糊的字跡,仿佛能觸到當(dāng)年安寫下“媽病了”時的慌張。
高鐵穿過隧道,車廂里的燈光忽明忽暗。林硯翻開職工通訊錄,安強(qiáng)的地址被她用紅筆圈了出來,旁邊那行“1984年遷此”的小字,筆鋒和安很像,或許是安親手寫下的。他想象著安離開安河前,坐在工廠宿舍里,一筆一劃記下弟弟的新地址,心里一定盼著處理完家事就回來,把這個地址交給陳建國,讓他知道去哪里找自己。
可命運(yùn)偏是這樣,一個轉(zhuǎn)身就是幾十年的錯過。
十幾個小時后,高鐵抵達(dá)廣州南站。走出車站時,濕熱的空氣撲面而來,帶著榕樹和花香的氣息,和安河干爽的秋風(fēng)截然不同。林硯打開導(dǎo)航,光塔路在老城區(qū)深處,需要轉(zhuǎn)兩趟地鐵。
地鐵里人潮涌動,粵語播報聲在車廂里回蕩。林硯握緊背包帶,看著窗外掠過的騎樓和綠瓦,突然覺得有些恍惚。安當(dāng)年第一次來廣州時,是不是也這樣站在陌生的街頭,看著和北方截然不同的風(fēng)景,心里既期待又忐忑?
光塔路比想象中熱鬧。老騎樓的墻面爬滿綠蘿,店鋪門口掛著紅燈籠,賣燒臘的攤位飄出誘人的香氣,老人坐在竹椅上搖著蒲扇,用粵語慢悠悠地聊天。林硯按著門牌號尋找87號,在一條窄窄的巷口停住了腳步。
87號是棟兩層的磚木小樓,門口擺著兩盆三角梅,開得正艷,紅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。門是老式的木門,掛著銅制門環(huán),門楣上有塊褪色的木牌,寫著“安記修表”。
林硯深吸一口氣,走上前叩響門環(huán)。“叩叩叩”的聲響在安靜的巷子里格外清晰,帶著點穿越時光的鄭重。
片刻后,門內(nèi)傳來腳步聲,一個頭發(fā)花白的老人打開門,操著帶著粵語口音的普通話問:“你找誰?”
老人穿著藍(lán)色對襟衫,鼻梁上架著老花鏡,鏡片后的眼睛帶著審視。林硯注意到他左手手腕上戴著塊舊機(jī)械表,表盤邊緣有些磨損,和陳老先生盒子里的那塊款式很像。
“您好,請問這里是安強(qiáng)先生家嗎?”林硯盡量讓語氣溫和,“我從安河來,帶了些關(guān)于他姐姐安的東西?!?/p>
老人聽到“安河”和“安”這兩個詞,身體明顯僵了一下,眼神瞬間變得復(fù)雜,有驚訝,有疑惑,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傷感。他沉默了幾秒,側(cè)身讓開門口:“進(jìn)來吧,外面熱?!?/p>
屋里比外面涼快些,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和舊木頭的味道。一樓擺著張修表工作臺,上面散落著螺絲刀、放大鏡和各種齒輪零件,墻上掛著塊寫滿“修表須知”的木板,字跡工整,和安的筆跡如出一轍。
“我是安強(qiáng)?!崩先私o林硯倒了杯涼茶,茶杯邊緣有圈淺淺的茶漬,“你說你從安河來?還帶了小安的東西?”
林硯把藍(lán)布包放在桌上,解開繩子拿出信紙和玉佩:“我在安河老機(jī)械廠的儲物柜里找到這些,是安女士留給陳建國先生的。陳老先生……他一直等著她回去?!?/p>
安強(qiáng)拿起信紙,手指有些顫抖。他戴著老花鏡逐字逐句地看,看到1983年那封提到“媽病了”的信時,眼眶慢慢紅了?!斑@是小安的字……沒錯……”他聲音哽咽,“當(dāng)年我媽突然中風(fēng),我急得沒辦法,只能給她發(fā)電報讓她回來。她回來后沒日沒夜地照顧媽,哪還有心思回安河?”
“那她后來……”林硯小心翼翼地問。
安強(qiáng)放下信紙,嘆了口氣:“我媽癱瘓在床,小安伺候了整整五年。那五年她什么苦都吃了,白天去工廠上班,晚上回家照顧我媽,還要抽空給我輔導(dǎo)功課。1988年我媽走了,她本想回安河找陳建國,可那時候……”他頓了頓,聲音低沉下來,“她查出得了重病,肝癌,晚期?!?/p>
林硯的心猛地一沉,手里的涼茶杯微微晃動。
“她不肯治,說家里沒錢,要留著給我娶媳婦?!卑矎?qiáng)抹了把眼睛,“她把所有積蓄都給了我,說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,別告訴陳建國,讓他以為她過得好,心里能舒坦些。1989年冬天,她就走了……”
原來安當(dāng)年沒回來,不是不想,是不能。她用最后的時光扛起了家庭的重?fù)?dān),把所有溫柔和遺憾都藏在了那封沒寄出的信里。
安強(qiáng)拿起那枚平安扣玉佩,指尖輕輕撫過上面的紋路:“這玉佩是陳建國送她的吧?她一直戴在身上,走的時候還攥在手里。我后來整理她的遺物,發(fā)現(xiàn)她枕頭下藏著一沓沒寄出的信,都是寫給陳建國的,說等病好了就去找他,說自己沒忘當(dāng)年的約定……”
林硯的鼻子發(fā)酸,原來陳老先生1985年去廣州尋找時,安正在家里伺候母親,或許他們曾在同一條街上擦肩而過,卻彼此不知。而安藏在枕頭下的信,和陳老先生鎖在柜子里的鑰匙,成了跨越生死的牽掛。
“陳建國……他還好嗎?”安強(qiáng)抬頭問,眼里帶著期盼。
林硯想起陳老先生在槐樹下落寞的背影,想起他盒子里反復(fù)摩挲的徽章,輕聲說:“他一直沒結(jié)婚,退休后去了南方養(yǎng)老,去年……去世了?!?/p>
安強(qiáng)愣了愣,慢慢低下了頭,工作臺上傳來齒輪碰撞的輕響,他拿起一枚細(xì)小的齒輪,卻半天沒放進(jìn)零件盒里?!岸甲吡恕彼哉Z,“兩個人等了一輩子,盼了一輩子,到最后連句再見都沒說上……”
林硯從包里拿出陳老先生的那枚徽章,放在安強(qiáng)面前:“這是陳老先生的徽章,他一直留著,說等安女士回去。還有這張照片……”他掏出手機(jī),點開那張安和陳建國的合影,“他也一直帶在身邊?!?/p>
安強(qiáng)看著照片,眼淚終于忍不住掉了下來:“你看他們那時候,多年輕啊……”照片里的安笑得明媚,陳建國站得筆直,陽光落在他們身上,仿佛能驅(qū)散所有陰霾??涩F(xiàn)實卻布滿了潮濕的遺憾,像嶺南的梅雨季,漫長而沉重。
臨走時,安強(qiáng)把玉佩還給林硯:“你把這個帶回去吧,放在他們該在的地方。小安說過,這玉佩要陳建國親手給她戴上才安心?!彼麖墓ぷ髋_抽屜里拿出一個小小的鐵盒,“這是小安當(dāng)年藏的信,你也一起帶走。她總說,信寫了就得寄出去,不然心里不踏實?!?/p>
林硯接過鐵盒,入手沉甸甸的。盒子里整整齊齊地碼著十幾封信,信封上都寫著“致建國”,卻沒有地址,只有模糊的郵戳印記,是安當(dāng)年猶豫再三,終究沒能寄出的牽掛。
走出87號巷口時,夕陽正斜斜地照在騎樓上,把影子拉得很長。林硯回頭看了眼那棟磚木小樓,安強(qiáng)正站在門口朝他揮手,手里拿著那枚陳老先生的徽章,在夕陽下閃著微光。
巷口的三角梅開得正盛,紅色的花瓣落在他的背包上,像一滴遲到的眼淚。林硯握緊懷里的藍(lán)布包和鐵盒,突然覺得這場跨越千里的奔赴,不是為了尋找一個圓滿的結(jié)局,而是為了讓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思念,有一個可以安放的終點。
她拿出手機(jī),給安河的張阿姨發(fā)了條消息,告訴她安和陳老先生的故事。發(fā)送成功的提示彈出時,一陣風(fēng)吹過,帶來遠(yuǎn)處粵劇的唱腔,婉轉(zhuǎn)悠長,像是在訴說著嶺南潮濕往事里,那些未說出口的愛與等待。
高鐵駛回安河時,林硯靠窗坐著,懷里的藍(lán)布包和鐵盒安靜地躺著。窗外的風(fēng)景從綠瓦騎樓變回紅磚墻,濕熱的空氣換成干爽的秋風(fēng),可他總覺得,有什么東西不一樣了。那些藏在舊物里的執(zhí)念,那些跨越幾十年的牽掛,終于在這個秋天,找到了屬于它們的歸途。
老槐樹下的陽光依舊溫暖,林硯知道,他該把這些故事,帶回那個藏著最初約定的地方了。